Search


#欸編心內話

#書腰 和 #推薦人

不知...

  • Share this:


#欸編心內話

#書腰 和 #推薦人

不知道大家買書的時候,會看一下書腰上面寫了些什麼東西嗎?或者應該這麼問,書腰(和其他文宣)上面的文字,會加強大家購買某本書的欲望嗎?

其實書腰的存廢已經是個講到爛掉的話題了。對讀者而言,喜歡或可以接受的人大概會拿來當作書籤,或維持書原本的裝幀模樣,但也有讀者覺得這玩意兒非常討厭💢💢💢,翻閱的時候會脫落、手感不順,收納上也非常不方便。在很多書店的展示架上,常常會發現新書身上慘不忍睹的書腰屍體。

身為編輯,對於書腰這件事其實是又愛又恨,但我比較好奇的反而是:「書腰」做為一種配件,甚至一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其實如果讀者稍微用心一點觀察,會發現很多書的書腰紙張跟封面的紙張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跟封面拼版印刷,利用印封面的剩餘區塊來印書腰(當然可以印書腰以外的宣傳品)。對出版社來說,這是一種不增加成本的宣傳法。

當然也有那種另外用和封面不同的紙張和印法另外開版印製的書腰,有的甚至用到不錯的紙,這完全就是裝幀上的要求了,端看大家接不接受XD

書腰通常是用來放宣傳的文字或標語,想當然爾,這些文字不好直接印在書封上造成設計上的破壞,所以從行銷的角度來看,書腰的出現並非完全不能理解。

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書腰的現象是不是意味著,若只是透過封面的書名、封底的書介,現在的書(或者書籍的展示)並無法讓讀者一眼知道這本書到底在寫什麼,而非得透過更短的摘句或編輯的詮釋,引發讀者翻書的欲望呢?這種「在短時間內對一本書有更多的了解」的宣傳/閱讀模式,是否也正意味著我們能從0進入一本書的機會越來越少?

除了編輯的下標、摘句以外,書腰上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就是「推薦人」、「推薦語」。有時候一本書洋洋灑灑的推薦人列到十幾二十個,偶爾還會有怪怪的名字(?)混進去的情況。

什麼是怪怪的名字咧?先讓我講一下編輯們拉推薦人的時候通常考慮什麼:

1⃣專業領域的肯定

首先,一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在不同領域裡面提出一些新的事物或見解。這些意見,如果能夠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甚至是跨越領域的關聯性,當然會提升採購和讀者對這本書的信心。同時,也會透過該領域同溫層達到擴散、進而跨越到不同領域讀者的效果。

所以,在書腰上的推薦人,最常見的就是該領域/跨領域當中有相當份量(同時也比較有能見度)的人,即使你不知道這個人,但看頭銜大概也可以感覺到這本書因為作者或編輯規劃在哪些領域或脈絡。

2⃣有曝光度的人士

這個部份就是可能會出現怪怪名字的狀況了。畢竟,一本書如果不是在專業領域裡面獲得肯定進而被廣傳,另外一種可行的作法就是直接請擁有龐大影響力和曝光度的人來推薦廣告,吸引他們的粉絲或支持者,上從總統藝人下至網紅館長,甚至爭議人物都有可能是這類推薦人選。

於是,有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有曝光度的人,他跟這本書似乎關聯度不大(當然也可以只是看過好棒棒推薦),但比較可怕的是,推薦人的立場或實踐跟作者和書內容似乎有一點不同(甚至是嚴重對立)。

所以編輯在找推薦人的時候,也不能全然不考慮出版社、作者、推薦人跟書籍主題之間的整體連帶關係啊。但最好的狀況,還是書可以不用推薦,就可以讓讀者直接知道他的好。

#畢竟每次寫推薦邀請都很花時間R
#下篇預告推薦序

#捨不得丟的書腰範例
#照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書盒外書腰
#裝幀設計何佳興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A編工事中,某社主編,一級斜槓鄉土文青。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人文史地取一點暖,談一點時事,說一些編輯大小事,「編輯元素表」無限期推廣中。
View all posts